2021年10月9日,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习近平郑重宣示了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坚强决心与坚定意志。
2.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
2021年10月25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第2758号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代表。这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胜利!
3.2022年5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
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2022年5月10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1922年5月5日至5月1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东园隆重举行。中共中央局书记陈独秀、青年国际代表达林出席并指导了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全国劳动大会代表和来宾,共1500余人。
会议选择5月5日马克思诞辰104周年纪念日召开,表明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组织。
4.2022年5月1日,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5周年。
内蒙古自治区是成立最早的一个自治区(1947年5月1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10)
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3)
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10)
西藏自治区(1965.9)
5.2022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中国25周年。
2022年7月1日,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隆重举行,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一国两制”的根本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这样的好制度,没有任何理由改变,必须长期坚持。
6.2022年7月7日,是七七事变爆发85周年纪念日。
“七七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号召中国军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全国各族各界人民热烈响应,抗日救亡运动空前高涨。在这种形势下,蒋介石于7月17日在庐山发表谈话,宣布对日作战。
7.尼克松访华50周年: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来中国访问。
2月28日,在上海发表中美双方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
标志着中美两国在对抗了20多年之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
9月29日——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在北京签字,宣布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2020年12月1日,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圆明园正觉寺举行“圆明园马首铜像划拨入藏仪式”,国家文物局正式将圆明园马首铜像划拨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收藏,马首铜像成为第一件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
2.太极拳、送王船申遗成功
2020年12月17日,我国单独申报的“太极拳”、我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两个项目,经委员会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册),居世界第一。
3.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
2021年7月25日,我国世界遗产提名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升至56项。
4.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2022年10月6日,四川省通济堰、江苏省兴化垛田、浙江省松阳松古灌区、江西省崇义上堡梯田成功入选2022年度(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包括这4处新入选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到30处。
5.第一批国家公园
2021年10月12日,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第一批国家公园均处于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关键区域,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6.地质遗产地名录
2022年10月26日,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公布了全球第一批100个地质遗产地名录,其中有7个中国地质遗产地入选。分别是:浙江长兴煤山二叠纪/三叠纪生物大灭绝和“金钉子”、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必鲁特高大沙山和湖泊、香港早白垩世酸性火成岩柱状节理、云南石林喀斯特、云南澄江寒武纪化石产地和化石库、藏南绒布峡谷滑脱构造体系、珠峰奥陶纪岩石(我国和尼泊尔共同申报)
7.直立人头骨化石
从国家文物局2022年10月28日举行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会上获悉,湖北学堂梁子遗址发现1具古人类头骨化石,命名为“郧县人3号头骨”。这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
8.国产电视剧片头统一标识
2022年9月21日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获悉,为适应新时代电视剧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提升电视剧制作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打造中国电视剧的标志性文化符号,广电总局决定自2022年9月21日起使用国产电视剧片头统一标识。
9.恐龙足迹
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在餐厅发现的恐龙足迹位于四川乐山。
10.三星堆8号坑遗址
2022年8月24日,在三星堆8号坑遗址发掘提取迄今最大的青铜神兽。
11.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
2022年5月,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被列入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12.最佳旅游乡村
在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全体大会第24届会议上,中国浙江余村和安徽西递村获评“最佳旅游乡村”。
13.冬季奥会、残奥会
2022年2月4日晚,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隆重举行。2022年4月8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领导人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国体育代表团首次全项参赛,勇夺冬奥会9枚金牌15 枚奖牌和冬残奥会 18 枚金牌、61 奖牌,创造了我国参加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历史最好成绩。北京冬奥精神: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办赛要求:简约、安全、精彩,北京成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更快、更高、更强一一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和“勇气、决心、激励、平等”的残奥价值观。
14.首位男子综合格斗世界冠军
唐凯是中国首位男子综合格斗世界冠军。
2022年2月28日,由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发布,包括:
(1)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
(2)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神舟十二号、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完成对接;
(3)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
(4)嫦娥五号月球样品揭示月球演化奥秘;
(5)揭示新冠病毒(SARS-CoV-2)逃逸抗病毒药物机制;
(6)“中国天眼”(FAST)捕获世界最大快速射电暴样本;
(7)实现高性能纤维锂离子电池规模化制备;
(8)可编程二维62比特超导处理器“祖冲之号”的量子行走;
(9)自供电软机器人成功挑战马里亚纳海沟;
(10).揭示鸟类迁徙路线成因和长距离迁徙关键基因
2.首次使用国产自主卫星测得全球重力场数据
2022年3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天琴计划”首席科学家罗俊表示,中山大学“天琴一号”卫星已获得全球重力场数据,这是我国首次使用国产自主卫星测得全球重力场数据。该项技术此前一直被美国和德国垄断,“天琴一号”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自主探测全球重力场的国家。
3.我国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
2022年5月4日中午,13名珠峰科考队员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这是我国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成功在珠穆朗玛峰北坡海拔8830米处架设自动气象观测站。科考队员还首次在“地球之巅”利用高精度雷达测量峰顶冰雪厚度。
4.“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2022年5月5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表示“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次实现了地球上相距1200公里两个地面站之间的量子态远程传输,向构建全球化量子信息处理和量子通信网络迈出重要一步。
5.天舟四号
2022年5月10日凌晨,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在位于海南文昌的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七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这是 2022 年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的首次发射,标志着中国空间站正式开启全面建造。也是空间站货物运输系统的第 4 次远征。
6.“极目一号”型浮空艇
2022年5月15日,我国自主研制的“极目一号”型浮空艇从海拔4300米的科考营地顺利升空,海拔高度达到9032米,创造了浮空艇大气科学观测世界纪录。这是我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巅峰使命”珠峰科考获得的又一成果。
7.“珠海云”
2022年5月18日,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珠海云”成功下水。
8.神舟十四号
2022年6月5日,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陈冬、刘洋(中国首位女航天员)、蔡旭哲3名航天员执行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第二次飞行任务,也是该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将在轨工作生活6个月。
9.“福建舰”
2022年6月17日上午,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下水命名仪式在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江南造船厂举行。经中央军委批准,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福建舰”,舷号为“18”。福建舰是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该舰下水后,将按计划开展系泊试验和航行试验。
10.问天实验舱
2022年7月24日14时22分,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约495秒后,问天实验舱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4次飞行任务,发射的问天实验舱是中国空间站第二个舱段,也是首个科学实验舱。问天实验舱由工作舱、气闸舱和资源舱组成,起飞重量约23吨,主要用于支持航天员驻留、出舱活动和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同时可作为天和核心舱的备份,对空间站进行管理
11.“句芒号”
2022年8月4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颗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句芒号”。该卫星将在碳储量监测、生态资源详查、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监测评价等方向提供遥感监测服务,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12.“羲和号”
8月30日,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成果正式发布。作为我国首位太阳专属摄影师,“羲和号”创下5个国际首次:国际首次空间太阳Hα波段光谱扫描成像;国际首次在轨获取太阳Hα谱线、SiΙ谱线和FeΙ谱线的精细结构;国际首次实现了主从协同非接触“双超”(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稳定度)卫星平台技术在轨性能验证及工程应用;实现了国际首台太阳空间Hα成像光谱仪在轨应用;实现了国际首台原子鉴频太阳测速导航仪在轨验证
13.“世界航天奖”
9月18日,国际宇航联合会在第73届国际宇航大会开幕式上,将2022年度“世界航天奖”授予了中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团队。国际宇航联合会表示,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团队为成功探索火星提供了创新性的选择,并为推进深空探测技术作出了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