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地上悬河长达800千米。黄河下游800公里长度的地上悬河(又简称地上河)堪称世界之最,悬河河床高度,相对于两岸河堤之外的平原,现已高出3到5米,有的河段达10米,究其原因,乃是黄河夹沙量大,每年约16亿吨泥沙的四分之一堆积在这一段坡降不大,水流平缓的河床之中,河底逐年淤垫所致。由于黄河流出河南邙山后,进入平原,落差骤然变小,泥沙大量沉积,致使开封段的黄河河床以每年10厘米的速度增高,日积月累,此处的河床已高出开封市区地平面7到8米,最高处达10米以上。随着泥沙的不断淤积,河床的不断抬升,两岸大堤也日增年高。因黄河被两岸大堤夹护着从开封城北高处流过,形似天河,故将这种人工奇观称为“悬河”。
黄河。众所周知,在地球当中海洋的面积要比陆地的面积大很多,而且在世界当中也是拥有很多河流和湖泊的。每一条河流的地理位置以及风景都是有所不同的,在世界当中最高的悬河那就是黄河。黄河被誉为是中华儿女的母亲河,所以在历史当中也是拥有很多相关的古诗词,而且在中国也是属于第二长河,是起源于青藏高原,流经山地高原,平原之后会流入渤海,黄河当中也是拥有着大量的淤泥。

黄河流经区域非常广,水流自西向东,河流全长约5464千米,是我国第二大河,流域面积有75.2平方公里。黄河的支流非常多,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支流就有200条,湖泊众多,养活着千千万万的生物资源。

黄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黄河意味着民族,更意味着母亲。
黄河,中国人的“母亲河”黄河之名,源于该河流经黄土高原,携带着大量泥沙,因水的颜色黄浊而得名。
黄河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大约5亿年前,黄流流域范围仍是一片水域,后来经过了一系列的造山运动,地壳发生了大面积的垂直升降运动,河谷侵蚀延伸,慢慢形成了统一的黄河。

根据地学家研究,古老黄河的孕育和诞生,距今大约有150万年的历史。
黄河幅员辽阔,地形复杂,97%的流域面积集中在上中游,早在100万年前,“蓝田人”就已经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

根据史记记载,北宋以前,历代王朝几乎都在黄河流域建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黄河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黄河孕育了沿河流域的人类文明,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国人当之无愧的“母亲河”。

黄河上中游流经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夹带有大量的泥沙,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在古籍中,常以“黄水一石,含泥六斗”、“黄河斗水,泥居其七”来描述黄河多泥沙的状况。
而现在,生活中人们常说的一句话:“跳进黄河洗不清”,原意也是形容黄河水泥沙多。

据统计,黄河下游平均每年输入的泥沙多达16亿吨,这是什么概念呢?有人这样解释道,如果把16亿吨泥沙堆成高、宽各一米的土堤,长度是地球到月球距离的3倍,可以绕地球赤道27圈。

这16亿吨泥沙,其中大约有4亿吨淤积在下游河道,经历漫长的岁月,河床慢慢高出两岸河堤之外的平原,形成了著名的“地上悬河”。
黄河已成“地上悬河”
源源不断淤积的泥沙,使黄河的河床不断增高,下游约有800千米的河床高于两岸平原至少5米。

河床最高的地方在河南省开封市地段,在过去每年增高约10cm,如今最高处已高出地面10米以上,河水全靠人工大堤约束。
黄河的泥沙直接来源是水土流失,90%的泥沙都是来自黄土高原。

黄河跨越我国地区三大阶梯,水流落差大,河流中段流经我国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地结构简单,土质较为疏松,泥沙以粉砂为主,遇水极容易溶解,生态环境脆弱。

再加上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环境破坏严重,植被覆盖率低,泥沙附着力弱,透水性高。在季风性气候条件下,夏季高温多暴雨,导致水土流失现象更为严峻。

湍急的河水不断冲刷,黄土高原区域形成一个个壮观的峡谷,大部分的泥沙也随之被河水带走,河床迅猛抬高,黄河下游洪水威胁严重,一直是我国的心腹之患。
“悬河”危害
黄河大浪淘沙,惊涛拍岸的的壮阔景观背后,黄河下游两岸地区却时刻遭受着洪水的威胁,最后一道洪水防线,一旦决堤后果无法想象。

历史资料记载,黄河至今决口泛滥次数约高达1593以上,改道有26次,导致两岸民众数次搬迁。
汛期地上悬河决堤,对于两岸地区的城市来讲如同灾难,凶猛的黄河水会将城市吞没,变成一片汪洋!

地上悬河的形成,导致黄河下游周围的支流无法流入,洪水灾害发生时更难疏通,从而会导致河渠淤塞、良田沙化、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无可估量的严重损失。

黄河一旦溃堤,浩浩浊流不仅会冲毁数百万人民的家园,更为严重的是,还有众多鲜活的生命,造成灾难性后果根本无法估计。然而,既然悬河危害这么大,为什么国家不将沉积的泥沙挖走?
为什么国家不把沉积泥沙挖走?
对于这些沉积的泥沙,很多人的想法就是挖,用来做基础建设用的沙子该多好,既能缓解地上悬河造成的压力,也能提高经济效益,这不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吗?

首先,黄河的深度一般有2.5米左右,宽度有500米左右,下游总长更是有700多公里,并不像内陆小河流一样,用小型挖掘机器搬运就可以了,这里需要用到的大型设备。

这方面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方法看似简单有效,但实际行动起来是十分困难的,机器运作成本远远高于沙子的利用价值。

其次,黄河的沙子非常细,凝聚力不足,并不适合用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出来的建筑强度远远不符合标准。何况充满杂质的沙子,将沙子洗干净的成本也高于沙子利用的成本了。

一直以来,国家对黄河的治理十分重视,曾先后三次全面加高加厚大堤,与此同时开展一系列河道整治,并将确保黄河下游防洪安全,作为治理黄河的首要任务。

黄河是世界上最为复杂、难以治理的河流,几十年来,我国在治理开发黄河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每年水土流失造成的泥沙量相比以前已经减少了很多,甚至近些年还出现黄河水变清澈的现象。
我们需要认清的是,黄河之所以泥沙泛滥,是因为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因此,从源头上科学“减沙、治沙”,才是重中之重。